售后服务电话:400-138-6178

新闻中心

深圳松下电器官方售后电话 > 新闻中心 >

松下tc-2150r故障(松下err130什么故障)

当前栏目:新闻中心/时间:2022-12-15 22:17:32/发布者:编辑部/来源:春兰/点击:
松下tc-2150r故障(松下err130什么故障)

前沿拓展:


作者 | 严勇

1

浙东三山,以会稽山开发最早,天台山次之,四明山又次之。四明山因其上有方石,四面有穴如窗,通日月星辰之光而得名。大岚山地处四明山山之心,在旧时几乎与世隔绝。就算现在,大岚山依然散发着神秘的气息。

我们是下午5点半离开溪口,驶入四明山的。四明山的夜晚,一片漆黑,只有一条窄窄的公路通向山中腹地。山路弯道特别险急,车速最多在三十码左右。

一座座诡异的山头,变换着姿势,好像一个个妖魔鬼怪。

刚进山,看着天将黑了,妍妍吓得哭了起来,不久就睡着了。其实,不只是小孩怕,连我们心里也怕。毕竟,在黑魆魆的大山面前,人显得何其渺小。况且这还是我们头一次夜里开山路。

夜入四明,其实是大杀风景的。李商隐在他的《义山杂纂》中曾列举了6个“杀风景”的例子:

一、“清泉濯足”:即在清澈的泉水里洗脚。

二、“花上晾裈”:在美丽的花枝上晾裤衩。

三、“背山起楼”:背着山盖楼房,打开前面的窗子看不到秀美的山色。

四、“焚琴煮鹤”:把琴劈了当柴烧,并把鹤宰杀,烧来吃。

五、“对花啜茶”:赏花时无酒或有酒不饮,只喝点茶。

六、“松下喝道”:清静幽雅的松林里,忽有官老爷的车骑人马呼喝而过。

这些做法无疑是不解风情的,也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亵渎。但是,为了能够能夜宿上虞,我们还是冒险作了这个决定。但接下来就轮到我们后悔了,短短几十公里的山路,远远比我们想象中难开。

过雪窦山、徐凫岩,再往前开,天就完全暗了下来。最要命的是山中团雾一阵阵袭来,能见度几乎为零,我们不得不将雾灯打开,以一二十码的速度前移。

一边应对着弯道、团雾,一边担心着汽油不够,轰隆隆的雷声又响了起来。我忽然想起,昨天天气预报说一个台风要经略浙江。心下猛然一惊,不会是台风要来吧。这样一想更加剧了我内心的恐惧。

过了四明镇,雷声越来越近,大雨眼看就要下来了。看着山路一边是万丈悬崖,另一边是泥石流冲塌的山体碎石,心中再也没有往前开的勇气了。

等车至大岚镇,我们便毫不犹豫的决定要在此过夜了。这时,雨也开始下大了。镇上的夜晚,非常安静,只有一条主街道,除了几家商店还开着,都已经打烊。镇上旅馆非常少,我们问到一家就入住了。

宾馆的环境还是不错的,只是屋内一只蟑螂着实将孩子吓哭了。店主人边打边解释说,“下雨了,蟑螂就跑出来,平时没有的”。

山里的空气在雨后更加清新,温度也比山下冷许多。我到对面的商店买了一瓶宁波大曲和一些零食,回到宾馆喝了点酒,人就兴奋起来了。

打开窗户,山外的风雨将阵阵凉气送了进来,冷的我竟倒吸了一口气。凭窗遥望,群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下隐约可见,树叶在风雨中上下乱颤,雨点打在屋上发出“噼噼啪啪”的声响。及至雨稍停,又是一片热闹的秋虫声。

这样的山夜,对于生于平原的我竟那样新奇。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温庭筠《商山早行》里的一句诗来,“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”。我们这座山并非商山,却让我有种身在商山的错觉。

宋代欧阳修也在山中留宿后仿作了一首,“鸟声茅店雨,野色板桥春”。我问妍妍哪个写的好,她想了想说,还是温庭筠的好。

她自己兴致来了,也乱编了一首,“螳螂茅店夜,雨落板桥秋”。此情此景,竟如此真切。多少诗歌就是这么代代相仿沿袭,却永远不及第一个创造此意境的人。

一早醒来,我沿镇闲逛,这里除了静还是静。远望是山林叠翠,云雾缭绕;近看是小桥流水,屋舍俨然。一条小溪从西往东穿镇而过,泉水叮叮咚咚,仿佛是系在小镇身上的一条玉带。再往南便是乡间小路,只见渠里溪水潺潺,渠边柿叶翻舞,田里种满了花卉。这里农民的主要收入就是靠种植花卉和茶叶,而柿子则是大岚的极品。

据说每到秋天柿子成熟的季节,大岚大大小小的村落里挂满了红彤彤的小柿子。一个个像一盏盏小灯笼,将整个大岚镇照得温暖而充满诗意。“红红瓶,绿绿盖,千人走过万人爱。”大岚的这首民谣见证了千百年间人与柿树和谐共存的紧密关系。

大岚的茶叶,有一种自在的清高。

茶生高山,为清高一;茶不争名,为清高二;自采自炒,为清高三;茶香清冽,为清高四。大岚云雾茶,就跟它的名字一样,仿佛只生长在云雾缭绕的诗里,梦里,而与俗世无关。

我寻至一家茶叶店,店主人说就剩最后两袋,都是自家采摘炒制的,你要拿去。我回宾馆泡在杯中,低头一瞧,绿色茶叶细长柔美,在氤氲中缓缓舒展,似一个个婀娜多姿的舞女,在碧波中轻甩水袖。缀一口便甘甜入味。再一口就身心放松,飘飘欲仙了。

怪不得明代的孙鑛看书看累了,伸手向友人史伯晋讨要大岚新茶润心润眼:姚茗论精品,佳园独占春。黄搴露里嫩,绿焙雨前茶。倦眼翻书涩,枯肠构句贫。愿分芳鼎味,一醒睡乡人。”孙鑛另有诗《葛公旦饷后山茶》,写他意外得到友人馈赠的“大岚茶”时的感受,简直可以用“受宠若惊”四字来形容:“正拟搜千卷,徐看绽百花。忽惊霞外使,分惠雨前茶。扫砌风初定,侵檐日未斜。旋移铜灶至,欹坐试纤芽。”由此可见,大岚茶的魅力所在。

大岚的美,最美在云溪。看看这村落名字,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了。云中小溪,完全代表了大岚的飘散之美,朦胧之美。我们一路绕着山路,或上或下,七拐八拐,执拗地行进在大岚群山之中,就为寻云溪的所在了。

一路没有遇到一个人,一辆车,只是好几次忍不住将车停下来,对着云雾缥缈的茶山大声呼喊,“大岚山,你太美啦”。对着山谷叮叮咚咚的泉水,又作了一次杀风景之举——清泉濯足。我们都被眼前的美景深深陶醉了,虽然还没有到达云溪,却似乎已经到达云溪了。

当一座古村落出现在眼前时,我们便知道云溪到了。云溪古村落中有一条又长又宽的溪水,因为身处高山云端之中,故名云溪。

我们到云溪时,小雨又淅淅沥沥的下起来了。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此行的目的——云溪漂流。我们到达停车场,那里意料之中的仅有一辆轿车。

这里硬件设施简陋,却干净清爽,到处充满了农家的温暖。我们买好票,换好衣服,司机把我们送到小溪上流。在那里,有许多皮划艇堆在溪水边,我们选了一个就下水了。

这里,溪水清澈见底,两岸风景美不胜收,满眼的青山绿水,古道人家。因为交通闭塞,这里许多房子还仍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风格。原汁原味的古村落,纵情演绎着时序的变化,赋予我们一份难以忘却的尘外心境。

五六公里长的漂流,或缓或急,或开阔或狭窄,呈现给我们漂浮云端的幻游之美。妍妍特别喜欢这儿的漂流,其刺激程度刚好适宜。这正如这座古村落的气质一样,有着宽宽的肩膀和一颗质朴的心,让人安全、温暖。

溪水两岸的老人安详的看着我们漂流,不惊不喜,淡然处之,我们从他们眼里读到的同样是安静、静谧。

世事变幻,沧海桑田,在他们眼中不过是白云一朵,溪水一道。简陋、萧散、质朴的古村落,遗落在云端溪水里,不知几世几年。

2

从上虞到绍兴,已是晚上七八点。

夜色下的古城,到处都飘散着米酒发酵后的酸味。这酸味,告诉人们这里就是江南有名的黄酒之乡,也是盛产才子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。

绍兴,古称会稽,有会稽山在城西二十里。《史记》云:“禹巡狩至会稽而崩,因葬焉。上有孔穴,民间云禹入此穴。”又说:“大禹封泰山,禅会稽。”秦始皇曾上会稽,祭奠大禹。

大禹,是绍兴的人文始祖,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。

禹和夏朝是否存在,关系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实性与可靠性,如无大禹,便无夏启创建夏,更无“华夏”之说。

幸好,近三千年历史文物——遂公盨的发现,将有关大禹存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提供了有力证据。这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,充分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在广泛传颂着大禹的功绩。

然而,令绍兴成为一座举世瞩目的艺术坐标之城,当属王羲之与他的“兰亭修禊”盛会。

千百年来,不知多少人踏着大禹、王羲之旧迹来到绍兴并留下他们的兴叹。

唐代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陆续将他们的足迹印在了绍兴大地上。他们一路祭大禹,寻王许,留下许多赞美绍兴的诗篇。

李白诗云“千岩泉洒落,万壑树萦回”,歌吟越中山水;杜甫“枕戈忆勾践,渡浙想秦皇”,追慕绍兴人文。白居易“稽山镜水欢游地,犀带金章荣贵身。”回味越中时光。除了他们,还有400多位唐代诗人到过绍兴。

从此,绍兴一跃成为世人皆知的“唐诗之都”。

继唐诗之路之后,绍兴迎来了第一位本土杰出诗人、也是宋代最伟大的诗人——陆游。陆游(1125-1210),生平诗歌近万首,无论数量和质量均超越同时代诗人。然而在绍兴,陆游最有名的作品却不是他的诗,而是他题于沈园墙壁上的一首词《钗头凤》

红酥手,黄縢酒,满城春色宫墙柳。东风恶,欢情薄,一怀愁绪,几年离索。错、错、错!

春如旧,人空瘦,泪痕红浥鲛绡透。桃花落,闲池阁。山盟虽在,锦书难托。莫、莫、莫!

这其中掩藏着陆游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。

公元1144年,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。然而,陆母以“陆游婚后情深倦学,误了仕途功名;唐婉婚后不能生育,误了宗祀香火”为由,竟强迫陆游休妻。

陆游迫于母命,与唐婉忍痛分离。后来,陆游另娶王氏,唐婉则嫁给赵士程,昔日情深的一对伉俪至此劳燕分飞。

十年后,陆游经过沈园。正当他独坐独饮,借酒浇愁之时,突然意外地看见唐婉和他的丈夫也来游园。

尽管分别多年,但陆游内心依旧思念着唐婉。然而,现在的唐婉已经不是当初的唐婉,她已经嫁入人妇,已像禁宫中杨柳,可望而不可及。

想到这里,他放下酒杯,正要离去。不料这时,唐婉给他送来了一杯酒,陆游体会到了她的深情,两行热泪凄然而下,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。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《钗头凤》这首千古绝唱。

陆游走后,唐婉呆呆的望着这首《钗头凤》,不禁想起昔日的甜蜜和分别后相思之苦。回家后,她也作了一首《钗头凤》,呼应了陆游的“人空瘦”:

世情薄,人情恶,雨送黄昏花易落。

晓风干,泪痕残,欲笺心事,独语斜阑,难!难!难!

人成各,今非昨,病魂长似秋千索。

角声寒,夜阑珊,怕人寻问,咽泪装欢,瞒!瞒!瞒!

不久,唐婉抑郁而终。陆游则“细雨骑驴入剑门”,入蜀参军,然而几十年的异地生涯,依旧没能抚平他内心的创伤。

六十三岁时,陆游“凄然有感”,写了两首回忆四十多年前的诗:

采得黄花作枕囊,

曲屏深幌闷幽香。

唤回四十三年梦,

灯暗无人说断肠!

少日曾题菊枕诗,

囊编残稿锁蛛丝。

人间万事消磨尽,

只有清香似旧时!

六十七岁时,陆游重游沈园,而园已易主,看到四十年前尝题小阕仍在壁间,不禁怅然,内心最柔软的情怀就此被唤醒:

枫叶初丹槲叶黄,

河阳愁鬓怯新霜。

林亭感旧空回首,

泉路凭谁说断肠。

坏壁醉题尘漠漠,

断云幽梦事茫茫,

年来妄念消除尽,

回向蒲龛一炷香。

七十五岁时,陆游近沈园而居,“每入城,必登寺眺望,不能胜情”,写下著名的《沈园》诗二首:

城上斜阳画角哀,

沈园非复旧池台。

伤心桥下春波绿,

曾是惊鸿照影来。

梦断香消四十年,

沈园柳老不吹绵,

此身行作稽山土,

犹吊遗踪一泫然。

八十岁时,陆游夜游沈园,并作《十二月二日夜游沈氏亭园》二首。

路近城南已怕行,

沈家园里更伤情。

香穿客袖梅花在,

绿蘸寺桥春水生。

城南小陌又逢春,

只见梅花不见人。

玉骨久埋泉下土,

墨痕犹鏁壁间尘。

八十二岁时,陆游对唐婉仍是念念难忘,又写下:

城南亭榭锁闲坊,

孤鹤归来只自伤。

尘渍苔侵数行墨,

尔来谁为拂颓墙。

临终前,陆游再游沈园,留下最后一首怀念唐婉的诗《春游》

沈家园里花如锦,

半是当年识放翁。

也信美人终作土,

不堪幽梦太匆匆。

可见,陆游到老一直都未能忘怀这段感情,那是怎样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,大概只有诗人自己才能体会。

如今,漫步在沈园,依旧可以看到墙壁上的《钗头凤》。不过墙壁已不是当年的墙壁,故事却还是当年的故事。

园内满满一池荷花,尽情的绽放着青春的魅力,散发着迷人的清香。走在小桥上,看着荷花倒影,一丝感伤不由袭来。

这座宋代名园,历经800多年盛衰荣辱,依然碧波荡漾,不可不说是陆游的《钗头凤》的功劳。

人们记住了他们的爱情故事,将这里打造成爱情的伊甸园,许多少男信女都在许愿亭留下了他们一生的誓言。这也许是陆游不曾想到的,以一己之苦换来千百人的幸福,多少也算有点安慰。

沈园东首,就是情侣园,内有亭台轩榭,假山池沼,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。

沈园南苑设有陆游纪念馆,由陆游史迹陈和碑廊陆游纪念馆组成,藏有陆游许多手迹、照片、碑刻、画幅、善本、拓片、实物模型等,并用详实的资料勾勒出诗人坎坷的一生。

沈园东南角有一个葫芦池和一座小山,是沈园不多的宋代原物之一。坐于小山茅亭,看着千年之前的一池秋水依旧,陆游与唐婉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,不禁感慨岁月流转何其快哉。

3

嵊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,已有2150多年历史。嵊州的出名,一大半要源于流经它境内的一条河流——剡溪。

当我们行驶至三界镇,高速路旁的一条明亮宽阔的大河出现在眼前,它就是李白诗歌中“湖光照我影,送我至剡溪”中的剡溪。

李白在《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》中赞美剡溪道:“忽思剡溪去,水石远清妙。雪尽天地明,风开湖山貌。”

剡溪原本就是很普通的一条河,它的美在于两岸青山点缀的恰到好处。那些山,不高也不矮,却秀气十足的排布在剡溪两岸。

剡溪对岸住了一些散落的人家。夕阳将柔和的光线洒在剡溪上,好似一条金光闪闪的锦带。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,我仿佛看到了李白扁舟而过的身影。

多想在此停留些时光,找一间临水的小屋,住上几日,在剡溪边钓钓鱼,散散步。一路上想找最近出口下高速,这一走,竟拐进了嵊州城。

嵊州是一座古城,古老的连城内灯光都显得黯淡。这里的建筑也大多数是旧式的,仿佛一切都为了印证这是一座古城。

我们找到一家酒店,空房很多,见价格合理,便选择了一间套房。这是国庆期间住的性价比最高的酒店。这样看来,嵊州绝对不属于一个热门旅游城市。

在街对过的一家酒店,我们点了一份鲈鱼和几个小菜。李白诗中说,“此行不为鲈鱼鲙,自爱名山入剡中”。鲈鱼如此鲜嫩美味,李白却说不为此,可见剡中的山水是多么诱人了。

入剡中看名山也是我此行的目的。第二天我们在酒店隔壁吃过早饭,品尝了当地特色炒年糕之后,就前往李白笔下的新昌县天姥山。李白在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诗中写道:“天姥连天向天横,势拔五岳掩赤城。天台一万八千丈,对此欲倒东南倾。”天姥山这么大的气势,着实令人心生向往。

山路崎岖不平,弯道很多,但路旁那一个个红彤彤的柿子,晃得人心里痒痒。终于在一处杂草丛生的荒山坡,我们看到有一棵野柿子傲然挺立在半山腰,身影婀娜,仿佛在向我们招手。于是,我们将车停好,便开心地前往野柿树所在的小山坡,通过去的只有一条狭窄的青草印子。我们循着这些青草印子,最终顺利攀登上去。

其实,这些柿子并没有熟,握在手上一个个圆滚滚,硬生生的。吃柿子当然不是重点,重点是享受采摘时的那份野趣。在山坡上,同样诱人的还有野栗子,一个个躲在毛茸茸带刺的圆壳内,铺满一地。只需用脚一碾,一个个小栗子便探出脑袋,被我们捡到油纸袋里了。以前只知吃栗子,不知栗子哪里来,这次真是长知识了。

过足了采拾的瘾,一路询问乡人,七拐八拐,上下颠簸,终于通过那些险峻的山路到达了天姥山。

谢灵运诗云:“暝投剡中宿,明登天姥岑。高高入云霓,还期那可寻。”道出了天姥山的高和大。而在我眼中,天姥山看上去就是一座很普通的山,除了高大,便是疏旷。

一条简易的登山小道便是天姥山的大门。溪水从山上不时穿过石头缝隙渗透下来,成为人们洗手、洗竹竿的地方。竹竿自然是下山的人丢下的,上山的人再洗洗,就可以继续用来登山了。

天姥山山脚下,除了两位卖拐杖的老人,就剩一支搜山志愿者救护队。买卖声在这里是听不到的,主要还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方便。

天姥山入口不远处,有一处开阔的平地,成了附近人们烧烤的好去处。烧烤器具需要自带,因为这里是买不到的。柴火倒可以就地取材,用枯落的松树枝叶就很好。松树是天姥山的主人,而那些深藏在松树林里的松鼠和云雀是它顽皮的孩子。

李白25岁第一次游天姥山,就写下《别储邕之剡中》:“借问剡中道,东南指越乡。辞君向天姥,拂石卧秋霜。”其后又多次来访天姥山并留下诗作。天姥山自从李白歌吟之后,几乎岑寂了千年。这其中的缘由我并不知道。也许是天姥山本身并无特别之处,只是浙东群山之中一座普普通通的高山,人们来了之后,发现它很普通,并不如李白笔下那么美。于是一阵寻仙问道的唐风过去,它也就慢慢淡出了名山的舞台。

当我走进天姥山,我一路上既没有听到“熊咆龙吟殷岩泉”,也不觉得“栗深林兮惊层巅”,更没有感受到“势拔五岳掩赤城”的气势,它在我眼中就是一座平凡的大山。

我们一路向上登攀,道路是前人踏过的小径,并没有人工修成的台阶。快到山顶时,道路变得陡峭,才看见有些木棍铺筑的台阶。我们踩着台阶,很轻松的就登上了天姥山最高峰“北斗尖”。

天姥山自古就是道教仙山。传说,就在这山巅之上,人们经常听到一位天姥娘娘在唱歌,这座山也因此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气息。也就在这样的传说下,我们才一口气登上了山顶,为的是听听那天姥的歌声。歌声自然是没有的,臭虫倒是满地乱飞,不自觉的占据在人的身上,吓得小孩连声叫唤。

可见,文学作品的魅力之一就在于重塑。重塑一座山在人们心中的位置,重塑一座山在无数山中的特质。众人都知道黄山、五岳名气大,大得盖过了所有的山。

然而,李白偏要说不,偏要说“势拔五岳”,并为之写出流传千古的诗篇。李白痛恨这种名气排序,正如痛恨贵贱排序一样,在李白心中权贵也不会高贵到哪里去。李白心中想的是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”,这权贵就像名山一样,尽管李白也吟咏过黄山、泰山、华山、峨眉山等名山,却从来不像吟诵天姥山那样充满豪情、奇幻与诗意。可见,李白心中的天姥山,已经成为蔑视权贵的象征,其意义早已超过歌咏大山本身。别人眼中普通的天姥山在李白的眼中突显出异样的魅力。他要为这座毫无名气的天姥山正名,让它可以有独特的气质,在五岳面前也绝不低头。这也就是李白笔下“势拔五岳”的原因。

到了山顶“北斗尖”才发现,原来还有别的路线可以登山。我们选择的是一条最简单的路线——车开到天姥山林场再上山,不过40分钟,200多米距离。而据上来者说,另一条路线则更加险峻,许多山路都是笔直的,从上往下去,老人小孩几乎不可能通过。因为有老人、孩子,我们最终放弃了从这条路线下山。而这条陡峭的路线,或许就是李白走过的。独特的登山之旅,赋予了他丰富的想象力。

也许山的另一面,风景真的很美。

人生面临道路选择时,也是这样。走不同的路,就会遇到不同的困难,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。李白走了一条不事权贵的道路,没能在政治上一展抱负,却成就了他“诗仙”的千古美名,成为唐诗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。

这是李白的不幸,却是天姥山的大幸,更是诗界的大幸。

4

离开天姥山,我们向着天台山出发。李白在《送友人寻越中山水》中写道:

闻道稽山去,偏宜谢客才。

千岩泉洒落,万壑树萦回。

东海横秦望,西陵绕越台。

湖清霜镜晓,涛白雪山来。

八月枚乘笔,三吴张翰杯。

此中多逸兴,早晚向天台。

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越中人文山水的喜爱,其末句则点出了天台山在越中所处的交通要道的位置。李白曾多次到浙东旅行,其《送杨山人归天台》则道出了对天台山的神往。

客有思天台,东行路超忽。

涛落浙江秋,沙明浦阳月。

今游方厌楚,昨梦先归越。

且尽秉烛欢,无辞凌晨发。

我家小阮贤,剖竹赤城边。

诗人多见重,官烛未曾然。

兴引登山屐,情催泛海船。

石桥如可度,携手弄云烟。

后来他的一首《天台晓望》终于帮他圆了这个梦。

天台邻四明,华顶高百越。

门标赤城霞,楼栖沧岛月。

凭高登远览,直下见溟渤。

云垂大鹏翻,波动巨鳌没。

风潮争汹涌,神怪何翕忽。

观奇迹无倪,好道心不歇。

攀条摘朱实,服药炼金骨。

安得生羽毛,千春卧蓬阙?

我们追寻李白的足迹,沿着剡溪、天姥山的“唐诗之路”,一路向天台山驶去。山间道路崎岖不平,两岸青山一碧如黛。有时峰萦水映,红叶翻飞;有时风轻云淡,大雁南归。那些长于山岭旁的短松,老干屈曲,根叶苍秀,仿佛是时光中的老者,静看世事变迁。大片的柿子林,已是天际间最美丽的一道秋景。

在新昌与天台交界处,乡风萧简,田舍俨然,一道明亮的溪水,几只悠闲的水牛,更是让路途充满了无限诗意。郁达夫在初入天台时写出八字感受:“清溪回绕,与世隔绝。”

“天台”是东南名山,绮秀而奇险。天台山一直以古、幽、清、奇等特色,令无数文人骚客为其倾倒。东晋孙绰赞其:“天台山者,盖山岳之神秀者也”,“穷山海之瑰富,尽人神之壮丽矣”。李白则高吟:“龙楼凤阙不肯住,飞腾直欲天台去”,来此结庐读书。崔峒则在送友人诗中直言:“剡溪木未落,羡尔过天台。”可见天台山在文人心目中的巨大魅力。

“石桥”是登攀天台山必经之路。刘禹锡《送元简上人适越》:“孤云出岫本无依,胜境名山即是归。久向吴门游好寺,还思越水洗尘机。浙江涛惊狮子吼,稽岭峰疑灵鹫飞。更入天台石桥去,垂珠璀璨拂三衣。”道出了石桥的位置和环境。

天台石桥,是石梁景区内一座天生桥。它距天台县城20多公里,是浙东“唐诗之路”的精华所在,历代许多诗人都对它进行了描述。

唐人孟浩然在《舟中晓望》中写道:“挂席东南望,青山水国遥。舳舻争利涉,来往任风潮。问我今何适?天台访石桥。坐看霞色晓,疑是赤城标。”诗人跋山涉水专程来访石桥,可见石桥在当时就很有名气。

顾况身在临海县却不忘天台石桥,写下:“此去临溪不是遥,楼中望见赤城标。不知叠嶂重霞里,更有何人度石桥。”

唐人朱庆馀在《送元处士游天台》中描写了“叠嶂重霞”里的石桥美景:“树列烟岚春更好,溪藏冰雪夜偏明。空山雉雊禾苗短,野馆风来竹气清。”并在诗末建议元处士不妨在石梁飞瀑之石上题名。

宋人陈知柔(?—1184)有首七律,从桥、泉、寺、茶四个方面描绘出飞瀑的全景:“巨石横空岂偶然,万雷奔壑有飞泉。好山雄压三千界,幽处常栖五百仙。云际楼台深夜见,雨中钟鼓隔溪传。我来不作声闻想,聊试茶瓯一味禅”。

宋人楼钥(1137—1213)《游天台石桥》写得是大气磅礴:“两龙争欲赴深壑,独破山骨成修梁。滔滔共出一门去,凛凛直落千丈强。初疑鞭石跨沧海,绝胜乘鹊横银潢。要须高蹑前峰过,往叩山中真宝坊。”

宋人释文礼(1167—1250)《天台石桥》写得也是风雷震怒:“桥横飞涧上崔嵬,涧瀑千寻吼怒雷。五百声闻看不破,至今活葬在岩隈。”

宋人包恢(1182—1268)《天台石桥》则道出了过石桥的个人感受:“石桥龙行甲台山,吼雷喷雪透玉关。石梁拟伦固未易,龙渊埒美犹良艰。风神凛凛耸毛骨,如在天外非人间。昔闻今见未曾有,游人何嗟行路难。”

明代徐霞客三上天台山,留下两篇《游天台山日记》,其一成为《徐霞客游记》开篇之作。徐霞客在游记中这样描写石梁石桥:

梁阔尺余,长三丈,架两山坳间。两飞瀑从亭左来,至桥乃合流下坠,雷轰河隤,百丈不止。余从梁上行,下瞰深潭,毛骨俱悚。

一个“毛骨俱悚”,道出徐霞客在过石梁飞瀑时的胆战心惊之情,从侧面也看得出飞瀑的“壮美”。

诗人们吟诵石桥的精彩诗句远远不止这几首,但都不外乎一个词“壮美”。王国维认为美有“优美”和“壮美”之分。此石桥在崇山翠谷之中横跨天际,两条瀑布正好从梁相会期间,引起无数诗人情感的共鸣,不可不谓之“壮美”。

我站在石桥远眺,整个景区一派绿意葱葱,风景清幽,远胜别处。及至寻声瀑布下,只见一道白练从天空中倾泻而下,声响巨大,气势逼人,果如诗人所言“滔滔共出,凛凛直落”。

郁达夫在《南行杂记》对石梁飞瀑的形成有详细描写:“一道金溪,一道不知名的溪,自北自东的直流下来;到了上方广寺前,中方广寺侧的大磐石上,两溪会合,汇成了一条纵横有数十丈宽广的大河;河向西南流,冲上了一块天然直立在那里有点像闸门似的大石。不知经过了几千万年,这一块大石壁的闸门,终被下流之水,冲成了一个弓形的大窟窿。这石窟窿有四五丈宽,丈把来高,水经此孔,一沿石直捣下去,就成了一条数十丈高的飞瀑。”

石梁除了以飞瀑闻名,还以宋元明清的摩崖题记为人称道。由于天色渐晚,无暇分辨,只得作罢。

离开石梁景区,又是一阵上山下山,左拐右拐,突然一座黄墙寺庙出现在眼前。我心想,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天台国清寺了。

果然,来至门前,看见了寺院黄墙上“隋代古刹”的字样。“隋”字少了“工”部,原是为了避隋的国号名讳。寺院山门牌匾上写着“国清讲寺”四个大字,而这个山门却是我见过所有寺庙中最小的,如同寻常百姓的大门一样,这实在引起了我的好奇。

因为稍微了解佛教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国清寺,都会知道这里是浙东第一名刹,是中国和日本天台宗的祖庭。然而它的山门为何要建的如此之小呢?这绝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了,因为当时捐资兴建者可是隋炀帝。想必始建者是想通过这扇小小的山门告诉人们,佛教的修行在心,而不在形吧。

自从隋仁寿元年(601),智者大师高足灌顶禅师始建成国清寺,寺内高僧大德四海云集,极大的提升了国清寺的知名度。

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。天台宗以《法华经》为主要教义。据天台宗系谱,四祖为智者。因智者常住天台山,故名该宗为天台宗。天台宗,又称法华宗,中国十三宗之一,与华严宗、法相宗,合称“教下三家”。

“一念三千”说是“天台实相法门”最精彩处。其要求是:正视日常一念,捕捉日常一念,并进而净化日常一念;正视一切可能的存在状况,捕捉一切可能的存在状况,并进而净化一切可能的存在状况。《法华玄义》上说,一念心起,于十界中,必属一界。若属一界,即具百界千如,于一念中悉皆备足。从中不难看出,天台宗“一念三千”的出发点是“观心”。

自从智顗大师栖止天台山,倡立一宗之教观后,经过几代弟子的发扬光大,天台宗名气越来越大。唐代诗人孟浩然、李白、贾岛、皮日休、陆龟蒙都曾到此游玩。李白在诗中赞叹道:“天台国清寺,天下为四绝”(《普照寺》)。这里的“四绝”是指天台国清寺、济南灵岩寺、镇江栖霞寺、江陵玉泉寺四座寺庙。

国清寺名僧大德之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寒山、拾得与丰干三位和尚。

丰干是天台县一位尚书的儿子,传说入寺后曾降伏一只猛虎,主要负责舂米工作。拾得是丰干外出捡回来的,所以取名拾得。寒山常到国清寺乞食,寺僧拿杖棍逐赶他,而拾得却将剩下的菜肴装在竹筒里,给他取用。寒山与拾得时常癫狂谈笑,众人闻其声,难会其意。

寒山拾得最广为流传的,是他们在《古尊宿语录》中的一段问答:

寒山问:“世间谤我、欺我、辱我、笑我、轻我、贱我、恶我、骗我,该如何处之乎?”  

拾得答:“只需忍他、让他、由他、避他、耐他、敬他、不要理他、再待几年,你且看他。”

清代雍正年间,寒山、拾得被封为“和合二圣”,与丰干合称为“国清三贤”。

国清寺四周群山环绕,风景清幽,宛如仙境,得益于智者大师风水理念。他初入天台,遍游山水,参访古迹。“数度石梁,屡降南门,荏苒淹流,末议卜居”。后来,看此处“山环水抱必有气”,“清幽深邃,蓄秘藏玄”,才决定以此地作为国清寺所在。

国清寺,山前道路非常狭窄,但有一泓清泉从下穿过,舒缓了群山绕寺的压迫感。《天台山方外志》记载:“天台山者,东濒大海,届水而止……其中所有灵粹之气,莫不毕集于此。”可见智者大师的眼光多么独到。

国清寺,还是讲寺的发源地之一。讲寺与禅寺、律寺不同,主要是注重经论研究的寺院。明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馀·方外玄踪》解释说:“为僧之派有三:曰禅,曰教,曰律。今之讲寺,即宋之教寺也。”

如今,讲寺已经遍及全国各地,也可看作是天台宗的又一次振兴。

离开寺院,至天台城,天色已晚,远处的赤城山却隐约可辨。这座令无数诗人向往的“仙城”,究竟让多少诗人于此仰望。

拓展知识:

网站首页|产品中心|服务范围|维修案例|维修知识|新闻中心|关于我们|联系我们
服务热线:400-138-6178--深圳松下电器@版权所有 深圳松下冰箱售后电话400-138-6178 深圳松下电器售后维修服务中心为全深圳用户提供专业的松下空调,松下洗衣机,松下冰箱,松下电视,松下热水器等松下电器维修,加氟,移机拆装,清洗保养等深圳松下电器售后服务。 服务区域:深圳罗湖区,福田区,南山区,盐田区,宝安区,龙岗区,布吉,坪山新区,光明新区,龙华区,大鹏新区等全深圳各区域街道,深圳松下电器维修服务热线400-138-6178